【身心障礙紀錄片影展】圓缺之間 貼心接觸 

中國時報   黃文正/專題報導

    由廣青文教基金會主辦、公共電視台、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和中國時報浮世繪版等單位協辦的「圓缺之間」身心障礙紀錄片影展,將於11月15日起巡迴全省免費映演,希望藉由身心障礙主題的探討,讓更多民眾有機會了解殘障朋友的世界。

    這次影展將放映8部紀錄片,均是國際影壇極具好評的作品,其中,1979年的「乖男孩」、1997年的「鐵肺人生」、2000年的「跛腳王」等3部影片,都曾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,而「聲音與憤怒」也曾獲得今年的奧斯卡提名。另外,「乖男孩」的續集片「再見乖男孩」也獲邀與會,該片導演艾拉霍爾將來台與影迷座談。其他3部參展作品則分別是︰法國片「潛水鐘與蝴蝶」、印度片「美麗新視界」和日本片「阿弘的天空」。

    「乖男孩」的名氣很大,除了是美國電影科系學生必看的經典紀錄片,更是美國觀影人數最多的紀錄片之一,這次難得來台放映,紀錄片迷錯過可惜。該片導演艾拉霍爾以真實樸素的鏡頭,記錄他年齡52歲、但心智年齡如幼稚園小孩子的智障堂兄「菲力」的真人故事。該片前後拍攝時間長達4年,描繪堂兄70多歲的雙親,如何一步步訓練他,接受父母終將離開他而死亡的事實,從獨自出門購物開始,教導他怎樣適應獨立的社會生活。

    20年後,艾拉霍爾再以「菲力」為主題拍攝了「再見乖男孩」,備受各方矚目。20年,這漫長的時間,對「菲力」而言,似乎僅是2年而已。在「乖男孩」片中,有人問他幾歲了?他認真的回答「16歲」!而在「再見乖男孩」裡,又有人問他幾歲,而這一回,「菲力」則回答說︰「18歲!」童真無邪的心思,格外惹人愛憐。

    「鐵肺人生」是華裔女導演虞琳敏的成名作,過去也曾在台北金馬影展放映。虞琳敏畢業於耶魯大學,除了拍攝短片和紀錄片外,也是位作家,並得過不少文學獎項。「鐵」片是她看到媒體報導,深受感動而決定拍攝。該片描述一位六歲罹患小兒痲痹,須依靠人工呼吸器維生的詩人作家歐布萊恩,如何以過人的毅力,開朗幽默面對人生的故事。

    「潛水鐘與蝴蝶」則是拍過「巴黎野玫瑰」的法國名導賈克貝涅,被該自傳小說主人翁鮑比的真實故事所感動,主動為他拍攝這部紀錄片。鮑比原是法國ELLE雜誌的總編輯,因中風而喪失一切。住在醫院的他,僅有眼球能夠轉動,靠著出版社編輯蘿德的無盡耐心和幫助(她念一個字母,鮑比就以眨眼決定是否這個字母,如此一字字串起來),終於辛苦的完成這部自傳體小說。賈克貝涅本人也將應邀來台。

    「跛腳王」則是描述腦性痲痹患者丹恩的故事,導演威廉懷特從丹恩12歲開始,便以攝影機紀錄他的成長,13年來,丹恩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,以及母親的支持,終於成了一位畫家,並自大學畢業,進入研究所攻讀藝術史。腦性痲痹者往往被誤以為是智障者,其實他們的肢體行動不便,與智力並無直接關係。

    「阿弘的天空」則是日本導演小林茂的新作,內容紀錄一位6歲起就被父母送到不同安養中心的殘障男性,30歲那年,決定要過獨立自主的生活,除了政府配置的社工之外,他每週有40名義工前來照料他,而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義工,也從他身上,學到許多東西。

    賈許艾隆森的「聲音與憤怒」,紀錄一個全家都是聽障的家庭,父母親很自在的教育孩子如何適應世界,但這樣的生活卻被科學的進步給打亂了,因為一項新科技,將可讓聽障者恢復聽力。至於「美麗新視界」則是印度導演寇雪克沙卡的作品,紀錄一名天生的盲人,在導演朋友的協助下,如何學習操作攝影機,進行一場盲人與視覺正常者的人性對話。    

 

更新日期:2001/11/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