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合報《影視隨心談》
殘障紀錄片導演經驗談
( 游惠貞)
美國導演賈許•艾隆森日前應公視之邀來台,他的新片今年得到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提名,公視名之為「無聲的吶喊」,我們也邀進「圓缺之間」殘障紀錄片展,不過片名直接譯自英文,叫「聲音與憤怒」。
賈許的影片乍看是談人工耳植入手術對聾人社群所造成的衝擊,同時也讓堅持用手語的聾人有機會表達外界鮮少關切的立場。賈許說曾有一位黑人觀眾看過此片後對他說,他覺得這部電影不只講了聾人世界裡的爭議,而是講述了少數族群的認同問題,讓他感同身受;從這個角度而言,這部影片不只是關於殘障議題的作品了。
其實好的作品從來就不會是狹隘的,這只是諸多例證之一;一向只拍劇情片的尚賈克貝涅會拍「潛水鐘與蝴蝶」,自然也絕非僅著眼於植物人的議題,而是看到這個故事衍申出來的堅毅生命力的面向。
「圓缺之間」分幾個週末在不同城市放映,尚賈克貝涅因參加金馬影片,「順便」出席一場「潛水鐘」在新竹的映演,加上特別邀請的「乖男孩」與「再見乖男孩」兩片的導演艾拉雷爾,於是本月廿三、廿四、廿五三天晚上,新竹影博館便有國際大導演與觀眾見面。
為了讓觀眾趁機深入認識殘障議題紀錄片的拍攝,也為了讓大家知道台灣也有不錯的殘障議題紀錄片,新竹場另在活動週末的兩個下午分別請吳乙峰和蕭菊貞以「月亮的小孩子」、「博盛這孩子」、「端午」等作品為例,講述這類影片的拍攝方法。
上週請大家到公視網站找相關訊息,害大家撲個空,電子信箱也有誤,實在抱歉,讓我們重新來過吧:請改上廣青文教基金會的網站查詢,亦可去電(02)2581-1954,或來函:janeyu2001@seednet.net.tw
【2001-11-12/聯合報/26版/娛樂視窗】
|